当 “2025 年 7 月 5 日日本将因海底爆炸引发海啸,三分之一国土沉没” 的末日预言甚嚣尘上时,日本漫画家龙树谅也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一预言源自她的漫画《我所看见的未来》,宣称 15 个预言中有 13 个应验,看似神奇,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生意经。

1999 年,龙树谅出版《我所看见的未来》,当时并未掀起太大波澜。但书中一幅标注 “大灾难在 2011 年 3 月” 的插图,竟与 2011 年 3 月 11 日东日本大地震惊人吻合。这场 9.0 级的特大地震及其引发的巨大海啸、福岛核泄漏,成为日本难以磨灭的伤痛,也让龙树谅一夜成名,被捧为 “预言大师”,其漫画销量随之暴增。

2021 年,《我所看见的未来 完全版》出版,新增内容明确指向 2025 年 7 月 5 日的末日灾难,书中细致描绘海底破裂、海啸来袭的惊悚场景,还声称海浪高度是东日本大地震时的 3 倍。随着预言日期临近,日本社会陷入恐慌,这也带来了一系列商业机会。
从出版行业来看,《我所看见的未来》相关版本销量猛涨。某二手平台数据显示,该书完全版价格从 2021 年的 3000 日元飙升至 2025 年的 20 万日元,出版社库存一周售罄。一些商家还推出复刻纪念册、开发周边商品,狠狠赚了一笔。

在旅游领域,末日预言带来的恐慌使得赴日旅游订单大幅下降。日本大型旅行公司 HIS 数据显示,2025 年夏季赴日旅游预订量较去年同期下降约 15%,7 月上旬订单减少最为显著 。但与此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商家却借机推出所谓 “末日避难旅游线路”“7 月 5 日太平洋邮轮逃亡之旅”,单张票价高达 50 万日元,吸引部分深信预言的人购买。
社交媒体与内容平台也在这场预言闹剧中获取巨大流量。短视频平台上,“日本末日预言” 相关话题播放量数以亿计,大量 “地震避难指南”“预言解读”“玄学讲解” 视频充斥其中,创作者们借此收割流量与粉丝。搜索引擎中,“7 月 5 日日本地震” 等关键词搜索量暴增,平台顺势推送更多相关内容,形成封闭的信息茧房,进一步扩大预言的传播范围。
还有一些资本炒家利用民众的恐慌心理,人为制造话题炒作。他们通过散布不实信息,引发短时间内的囤购潮、旅游退款潮、酒店退订潮,造成局部市场波动,自己则在混乱中谋取利益。比如,在消费市场,防灾用品被抢购一空,亚马逊日本站数据显示,一款标注 “应对海啸” 的防水背包销量较上月暴涨 300%,便携式厕所销量暴增 600% ,商家趁机哄抬物价,将普通防灾用品包装成 “末日特供” 高价售卖。

龙树谅本人虽在新作《天使的遗言》中表示 7 月 5 日 “并非什么都会发生的一天”,还透露《我所看见的未来完全版》部分内容是在出版社主导下出版,并非自己本意,但此时她的作品和预言已经成为商业狂欢的导火索,难以轻易平息这场闹剧。

这场末日预言背后的生意经,本质是利用民众的恐惧与焦虑来谋取经济利益。它反映出在信息时代,一些人不惜借助虚假信息和迷信观念来制造热点、收割流量、获取财富。而轻信预言的民众,不仅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还在经济上遭受损失,成为这场商业骗局的买单者。当 7 月 5 日平安度过,这场闹剧也该画上句号,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理性,不被这类打着 “预言” 旗号的生意经所迷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