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直都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国家,过往很多年也多次表达了想举办奥运会的愿望。
但是回顾过去十年,他们的申奥之路走得异常艰难,屡战屡败,似乎总是被“看不上”。
实际上仔细看看运动员在印度的一些遭遇就知道,其实十年申奥不成,真不是仅仅脏乱差造成的。那么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呢?

一、运动员健康得不到保证
近些年不少中国运动员在印度参加国际比赛时,都遇到过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不是偶然现象,不同时间段的比赛中都出现过的情况。
比如就在2024年的射击世界杯总决赛上,中国射击队刚到印度没多久,就有队员身体不舒服。
奥运冠军李越宏比赛第一天眼睛就长了睑腺炎,医生说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这胳膊疼腿疼还能忍,眼睛感染直接影响瞄准,比赛成绩肯定受影响。

另外还有队友出现发烧、呕吐、拉肚子的情况,这些情况让大家看到,印度赛场的环境确实不好。
不只是射击,回溯到2023年的印度羽毛球公开赛,中国队多名主力因为身体状况不得不退赛。

比如女双世界第一的陈清晨和贾一凡,刚到当地没多久身体就出问题了,其中一个人甚至直接退出了决赛。
顶尖选手集体生病退赛,这不是小事,说明印度的卫生条件确实不好。
就连乒乓球界也有类似的反馈,比如何钧杰之前就发了动态,提醒大家去印度比赛要小心卫生问题。

在WTT金奈站的比赛中,甚至出现了鸟粪掉到球台上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裁判和现场工作人员也没表现出多重视,比赛环境确实够呛。
这些经历,让外界对印度的比赛环境卫生状况打上了问号,但印度的问题,不只有卫生问题这么简单。

正常来说,在大型赛事中,食品供应、环境卫生、医疗保障等一系列环节都需要严密地管理和监督,但印度在这些方面的体系明显存在不足。
运动员吃穿住行不干净,连饮用水都不敢乱喝,这些看起来不大的问题背后,是印度一整套基础保障能力的短板。
而这些深层问题,远不止影响运动员的肚子。

二、申奥门槛过不去
把目光放到印度申办奥运会上,可以影响申奥成功的不仅仅是赛场上的鸟粪或看见让人闹心的卫生问题。
举办奥运会是个超级工程,需要天文数字般的资金投入和顶级的组织能力,这非常考验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印度虽然经济在发展,但要支撑奥运会那种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恐怕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比如修建或升级大量的高标准体育场馆、奥运村、媒体中心,还要大规模地改善交通系统、通信网络,这需要的钱,对印度的公共财政来说是个巨大的压力。
印度私人企业社会责任感薄弱,不是很喜欢给这类活动捐款,印度政府在基础设施上也有历史欠账,让投入这笔钱显得尤为困难。
同时一个国家是不是安全,是国际奥委会非常看重的一个因素。举办运动会的时候,运动员、教练员、随队人员、观众,可能成千上万的人会涌入主办城市,保障他们的安全是头等大事。

印度这个国家在安全排名上并不靠前,一些地方的治安状况让国际社会非常担心。
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下举办奥运会,国际奥委会会非常慎重,毕竟谁也不希望运动员或游客在奥运期间遭遇不测。
所以申办奥运会不仅是展示经济实力,更是承诺能提供一个安全、可靠、高效的比赛环境。金钱投入是硬件,安全保障是软件,两者缺一不可。

而实际上印度在这两个硬性指标上都面临着不小的问题,这让它在和别国竞争时,常常处于不利地位。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经济和安全问题,还有一些更隐性的因素在影响着它的申奥。

三、体育基础过往记录也很重要
国际奥委会还会考察一个国家的体育整体水平和承办大型赛事的经验。
看看印度在奥运会上的成绩,历史上获得金牌的数量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整体体育发展水平的基础可能存在不足。
学校体育教育薄弱,资源分配不均衡,这些都会影响高水平运动员的涌现。

奥运会是全球体育盛宴,主办国如果自身的体育底子不够厚,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赛事的氛围和关注度。
更重要的是印度之前承办大型国际赛事的经历,比如2010年的英联邦运动会,曾经一度留下了一些不好的印象,甚至可以说是黑历史。
这样的历史记录,会让国际奥委会评估其未来的承办能力时更加谨慎,更严重的是印度性别歧视现象严重,让人很担心女运动员的安全。

有些区域政治稳定性很差,当地人对于外界的态度并不友好,可能也会干扰国际性活动的进行。
国际奥委会选择的不仅是一个城市,更是选择一个国家,需要看到这个国家整体的稳定,高效和具备强大组织协调能力的形象。
种种因素在一起让印度在申奥这条路上走得格外艰难。

结语
中国运动员在印度比赛时遇到的健康问题只是冰山一角,它暴露了印度在环境卫生和基础保障方面的一些不足。
而印度申奥屡屡失败,原因更复杂,所以说想办奥运会,不光要有热情,更要有强大的国家综合能力和完善的配套体系,而要想实现这些,印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