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越来越热,朋友圈里晒“健康生活”的人也多了起来。有人晒跑步步数,有人晒绿叶沙拉,还有人晒“健康饮料”——每天两三罐,瓶身印着“0糖0脂0卡”几个大字,看起来比白开水还清爽干净。可问题来了:这种被当成“健康水”的饮料,真的健康吗?
它不仅不健康,反而可能促炎、促癌,还加重焦虑、影响睡眠。听起来耸人听闻?但它的确就在你我身边,很多人甚至每天都在喝,家里冰箱还囤着一箱接一箱。它的名字,叫——无糖碳酸饮料,或者更广义地说,是各种打着“无糖”旗号的人工甜味饮料。

你是不是也觉得奇怪:不含糖,不含热量,不就比可乐、奶茶健康很多?怎么还成“健康陷阱”了?
门诊里,张阿姨就是个典型例子。控制血糖多年,看到“无糖饮料”写着“糖尿病人可饮用”,便每天当水喝,还觉得能解馋解渴。一年后复查,血压升了,血脂高了,人也越来越焦躁,睡眠不好,肠胃也总胀气。
她不明白:我都不喝含糖饮料了,怎么还出了问题?关键就在于:“无糖”≠“无害”。很多人陷入了“零糖零卡就等于健康”的误区,而忽略了它背后的健康代价。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2023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长期摄入人工甜味剂,尤其是阿斯巴甜、安赛蜜,与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甚至某些癌症风险上升显著相关。
更关键的是,这种饮料不会让你减少对甜味的依赖,反而让大脑更“渴望糖分”,形成一种“甜味上瘾”的状态。结果就是:越喝越想喝,吃饭也更容易偏油腻重盐,久而久之,体重反弹、血糖波动、情绪失控。人工甜味剂的最大问题,不在“热量”,而在“代谢干扰”。

它通过欺骗味蕾,让人误以为摄入了糖,但身体并未真正获得能量,这种“甜而无用”的刺激,会干扰胰岛素分泌,扰乱肠道菌群平衡,进而引起慢性低度炎症,影响血糖控制和免疫功能。尤其对于中老年人群,这种低度炎症状态,是许多慢病的温床。
研究还发现,部分无糖饮料中的成分可能与某些癌症发生相关。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2022发布的大规模队列研究指出:阿斯巴甜摄入量较高人群,乳腺癌、结直肠癌风险显著升高。

虽然单次摄入不会立即致癌,但长期、大量摄入,确实会带来积累性风险。而很多人每天一到两瓶,年复一年,无疑是“温水煮青蛙”。
更别说它对情绪的影响了。《营养神经科学杂志》一项研究指出,长期摄入阿斯巴甜与焦虑水平上升有关,甚至会影响脑内多巴胺和血清素的调节。简单说,就是越喝越烦,越焦虑越想喝,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饮料为什么会让人“越喝越累”?从临床经验看,很多长期饮用无糖饮料的患者,常见的症状包括:胃胀、腹泻、便秘交替、失眠、焦虑、饭量大却乏力。这不是巧合,而是与肠道菌群失衡、神经内分泌紊乱密切相关。

尤其是那些标榜“气泡+甜味”的饮品,在碳酸刺激下,容易引起胃酸反流,加重胃病。而肠道菌群一旦紊乱,不仅影响消化吸收,更会通过“肠-脑轴”影响情绪状态和认知功能。
问题不在“有没有糖”,而在“加了什么”。这些饮料大多含有人工甜味剂、防腐剂、合成酸味剂、人工香精等成分,这些都不是身体真正需要的东西。短时间看不出问题,但长期摄入,身体的代谢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都会受到影响。

很多人还以为“我不喝含糖饮料,只喝无糖的,就安全了”。但从医生角度讲,这种替代并不等于改善。如果你真正想控制血糖、控制体重、改善情绪,最有效的方式始终是:多喝白开水,少吃加工食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
那是不是“无糖饮料一口不能碰”?也不是。关键在“量”和“频次”。偶尔喝一两次解馋,并不会造成明显危害,但不能用它来代替日常饮水,更不能当成“健康饮品”。

一些天然甜味剂,如赤藓糖醇、罗汉果苷,在适量范围内的确较为安全,但也不能长期依赖。最好的饮料,始终是白开水、淡茶水、原味无糖豆浆、低温鲜牛奶这类天然饮品。
对于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中老年人,尤其要避免陷入“无糖饮料”的误区。很多人血糖控制不佳,不是吃了糖,而是喝了“伪健康饮料”。
要养成识别食品标签的能力。看到“0糖0脂0卡”时,别被表面文字迷惑,真正看的是配料表,凡是含有阿斯巴甜、安赛蜜、糖精钠、三氯蔗糖等字样的,都要谨慎对待。

健康不是靠标签,而是靠选择。如果你已经习惯了甜饮,建议逐步减少频率,训练味觉回归“清淡”。很多人一开始觉得白开水寡淡无味,但坚持一段时间后,身体会重新适应自然的口感,反而觉得“甜得发腻”。这不是“戒糖”,而是“重启味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