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国从法国引进核电技术,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破土动工。法国工程师手把手教,图纸厚如砖,技术全靠进口。
40多年后,2023年12月6日,中国在山东石岛湾建成全球首座商运的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法国专家站在核岛旁,看着“华龙一号”的反应堆标签,沉默良久。
技术路径已然分流,掌控权悄然易主。这不是简单的对调主次,而是核工业版图的一次地壳运动。
当年学徒,如今已成设计方、主承包、技术提供者,主导欧洲、非洲、东南亚核电项目核心环节。“反超”二字,不再是情绪,而是事实。
魔改M310,中国技术从“拆”开始
1978年12月,中方正式决定向法国购买两座核电站设备。1987年,中国大陆首座大型商用核电站——中广核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动工建设,采用法国M310技术。
三个回路、90万千瓦的反应堆设计,核心元件全部由法国供应。1982年,中法签署《和平利用核能合作议定书》,中国成为第一个与法国开展民用核能合作的国家。

1990年,法国技术依旧是核电主流,秦山二期工程启动。这是中方首次尝试“中方主导”设计、建设国产核电站,使用的基础型号仍是M310。
中方将原有的三个回路简化为两个,并将157盒堆芯优化至121盒。此举并非“简化”,而是为了在不降低热功率的前提下提高系统效率、缩短运行维护路径。
改进方案由中广核和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主导,实施单位包括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机构。

工程技术人员在模拟计算基础上重绘了M310反应堆堆芯布置,蒸汽发生器由法国进口变为中方设计图样制造,热工水力稳定性通过中方压力容器结构试验平台验证。
2000年,秦山二期成功并网运行,成为中国首次自主完成核电站设计、建造、调试的工程。此时,国产化率首次突破55%。
法国专家对秦山现场表示“震惊”,中国团队所用建模仿真系统、焊接工艺、燃料组件封装流程全部脱离原技术路径,M310仅剩框架结构。

这一切发生的背景,是中国在“863计划”下的核电自主化技术战略正式启动,中方从“大亚湾买设备”逐步过渡到“台山自造核心部件”。
2010年,广东台山核电站一期工程启动建设,采用第三代欧洲压水堆(EPR)技术,中方首次承担主设计任务。
法方仅提供核心技术图纸,整个工程调度、节点把控、运行接口全部由中广核工程公司主导。这一转折,标志着中法核电合作从“法方主导”向“中方设计”过渡。

台山核电站一期最终于2018年投运,成为全球首座投入商业运行的EPR核电站。而此时法国本土的EPR项目还在延迟之中。
法国核电企业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技术管理清单下,被迫接受“反向技术校对”与“中方节点评审”制度。
中广核董事长贺禹表示,中法已由“师徒关系”转为“对等战略伙伴”。但实际上,在系统控制权、工程主导权和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上,中国已取得主动。

截至2023年,中国大陆共有在运核电机组36台,在建20台,总装机容量达5693.5万千瓦,年产6-8台三代核电设备的能力已形成。
三代核电综合国产化率提高至85%以上,“华龙一号”成为中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核心品牌。
这种主动权,正在重构国际核电供应链。
从英国布拉德维尔到ITER合同,中国技术对欧洲反向输出
2016年9月,中国广核集团与法国电力集团、英国政府签署一揽子核电项目合作协议。该协议涵盖英国欣克利角C、赛兹韦尔C以及布拉德维尔B三个项目。
其中,布拉德维尔B将采用中国“华龙一号”方案,是中国自主核电技术首次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法国工程师至此不得不参与一个“由中国主导的工程”。

欣克利角C项目采用EPR方案,由英法合资公司主导建设。
中国在项目中占有33.5%的股份,但在布拉德维尔项目中,中广核控股投资、主导技术路径选择与实施阶段设计,法方仅作为技术支持方存在。项目地点位于英格兰东南海岸,是英国核电重启战略的核心项目之一。
该项目在英国核监管办公室完成技术审查后,于2017年进入初步安全审查阶段,2021年完成全面可行性评估。

据公开资料,布拉德维尔B规划建设两台“华龙一号”机组,总装机容量达240万千瓦,将承担英国国家电力系统10%的核能输电任务。
这一阶段,法国电力集团开始接受中国团队提供的标准化接口、图纸格式、燃料装载计划等一整套“中国制式技术流程”。
华龙一号的燃料装卸技术、应急系统设计、冷却回路布置方式已被纳入英国国家电力工程评估目录。

2023年4月6日,中核集团董事长余剑锋与法国电力集团董事长雷蒙签署《“核能支持低碳发展前瞻性研究”蓝皮书谅解备忘录》。
协议明确:双方将在设计、运维、采购、研发领域开展对等合作,并在“ITER计划”中联合执行核心模块组装任务。
ITER是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核聚变实验工程,核心技术高度保密。2023年2月,中国牵头的中法联合体正式获得ITER项目真空室模块装配合同,中核工程成为牵头方。

这项任务涉及反应堆中心模块焊接、设备精调、负载转换等关键任务,法方为协助单位。
法国企业第一次在高端核聚变项目中担任“协作”角色。曾经的“图纸出口国”,此刻站在了“中国指挥系统”下接单。
此轮技术路径的主导权转换,反映的是中国在第四代核电研发节奏上的系统性领先。而法国,已开始在主流核电技术上陷入“更新断层”。
高温气冷堆落地山东,技术路径决胜全球
2023年12月6日,山东荣成石岛湾核电站正式投产全球首座商业化运行的第四代核电站。
该项目采用高温气冷堆技术,由清华大学核研院牵头研发,中国核工业集团下属公司承建,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标志性成果。

项目始建于2012年底,历时11年,总装机容量20万千瓦。核心反应堆采用惰性氦气冷却,堆芯温度接近1000摄氏度,具备自动停堆冷却机制,属全球最安全核反应堆之一。
该堆使用石墨和陶瓷材料,热中子反应路径避免了水冷堆可能出现的压力爆炸风险。中国成为首个在第四代核电堆型上实现工程闭环国家。
截至目前,全球高温气冷堆商业运行项目仅此一例,德国、美国仍处技术验证阶段,法国尚无相关部署。

2023年,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发布报告称:中国在推进第四代核反应堆领域领先美法10-15年。
报告指出,自2008年至2023年,中国核技术专利从1.3%升至13.4%,居全球首位。其中,27座新型反应堆在研,平均建成周期7年,远低于美国核设施建设所需15年以上周期。
美国目前仍是全球核电总发电量第一,但过去十年仅新增两座反应堆,均严重延期、成本超支。

而中国的石岛湾项目已具备向中东、非洲、东南亚出口条件。中方计划将该堆型扩展至50万千瓦并构建模块化出口体系。
2024年,中核与道达尔能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氢能与小型模块堆开发领域共建平台。法国希望通过中方协作,参与第四代堆型研发,以解决自身电力系统转型困局。
中方当前主导的小堆产品“玲龙一号”已通过IAEA审查,具备全球部署资格,是全球首个完成IAEA审评的SMR小堆项目。
法国工程师曾将核心技术视作国家壁垒,如今却在中国主导项目里写操作手册、做图纸接口。这种场景,是真正的全球核电格局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