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风平浪静显水手,狂风巨浪见舵工。”
一个人有没有真本事,不在他春风得意时说了什么漂亮话,而在他身处逆境时,能不能扛住千斤重担,看透迷雾方向。
《资治通鉴》里藏着无数这样的故事,那些能在风口浪尖站稳脚跟的人,往往赢在“识势”二字上。
01
危局中的定力:
赵襄子如何靠“一碗饭”逆转绝境?

战国初期,晋国权臣智伯联合韩、魏两家,把赵襄子围困在晋阳城。
粮草断绝,城墙被水淹了三年,连灶台都长了青蛙。
士兵饿得啃树皮,赵襄子却每天端着饭碗巡视城头,亲自给守军分粮。
手下劝他:“主公,您自己也省着点吃吧!”
赵襄子摇头:“将士们饿着肚子拼命,我若独享,军心必散!”
他硬是带着全城人挖老鼠洞找存粮,甚至把弓弦煮了充饥。
关键转折来了:
智伯得意洋洋指着晋阳城说:“我今天才知道,水能灭国啊!”
这话让韩、魏两家心头一凉——今日你能淹赵家,明日会不会淹我们?
赵襄子敏锐抓住这个裂痕,连夜派人策反韩魏。
最终三家反杀智伯,晋阳之围解了!
司马光点评此事,说了句通透话:
“襄子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故能成人之所不能成。”
领导力的真谛是什么?
不是顺境时的指点江山,而是绝境中仍能稳住人心、洞察时势。
02
谗言前的清醒:
齐威王为何“一锅烹了”马屁精?

《资治通鉴》里有个“烹阿大夫”的故事,至今读来仍让人拍案叫绝。
齐威王刚即位时,身边人天天夸阿城大夫能干,贬低即墨大夫无能。
换作一般人,早把即墨大夫撤职查办了。
但齐威王干了件出人意料的事——他悄悄派人去两地暗访。
结果发现:
即墨虽穷,但田地垦殖、百姓安乐;
阿城虽富,却田地荒芜、民怨沸腾。
原来,阿城大夫重金贿赂近臣,即墨大夫却不懂“打点关系”。
朝会上,齐威王当场把黄金赏给即墨大夫,转头下令:
把阿城大夫和收钱的马屁精们,全扔进大锅煮了!
从此齐国上下肃然,再无人敢欺上瞒下。
识人如鉴宝:
光听吹捧声,就像雾里看花,越看越迷糊;
俯身看实绩,才能撕开谗言的迷雾,见到真章。
03
仇恨后的格局:
刘秀“一把火烧出”的帝王胸襟

更始帝时期,刘秀的兄长被政敌杀害。
他强忍悲痛,甚至主动向仇人示好。
直到后来刘秀称帝,臣子们呈上一箱密信:“这些都是当年暗通仇敌、诋毁陛下的证据!”
换成常人,定要秋后算账。
刘秀却看都不看,当众一把火烧光:“让那些睡不着觉的人,今晚安心入眠吧。”
《资治通鉴》记下这一幕时,笔触里都带着感慨:
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方为天下难为之主。
管理团队最忌什么?
不是有人犯错,而是领导者困于旧怨,把团队变成一盘散沙。
真正的领袖,懂得用宽容聚人心,用格局定江山。
04
失败时的担当:
诸葛亮“自贬三级”的智慧

街亭失守,北伐功败垂成。
诸葛亮没有甩锅给马谡,反而上书自责:“用人失察,调度无方,请自贬三等。”
有人劝他:“丞相何必自损威信?”
诸葛亮正色道:“国法如山,岂因位高而废?”
他降职后亲自练兵屯田,三年后重振旗鼓,再出祁山。
司马光对此赞叹不已:
“诸葛亮治蜀,赏不遗远,罚不阿近,此所以能服人也。”
扛事的态度,决定团队的高度:
遇事推诿,再强的队伍也会离心离德;
带头担责,再难的坎也能凝聚众志。
写在最后
识势者赢一时,扛势者赢一世。
读《资治通鉴》越久,越明白一个理儿:
历史从不重复细节,但总在重复规律。
那些能在乱世中开太平、在危局中立根基的人,
未必是最聪明的,但一定是最能“识势”的——
看清环境变化,守住原则底线,扛住千斤重担。
老话说的好:
“真金不怕火炼,好舵不怕浪颠。”
与其羡慕别人一帆风顺,不如学学这些历史人物:
把每一次危机当考题,把每一个抉择当修炼。
这样的人,无论为友为君为帅,都值得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