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的 AI 豪赌
2025 年 7 月 1 日,马克・扎克伯格宣布成立Meta 超级智能实验室(MSL),这一动作震动硅谷。
他以143 亿美元投资 Scale AI

从 OpenAI 挖走11 位顶尖研究员、计划融资 290 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的组合拳,将 AI 竞赛推向白热化。扎克伯格坚信,这场豪赌将开启 “人类新时代”,而 Meta 要成为引领者。
战略重组:构建超级智能帝国
- 超级实验室的诞生
Meta 将所有 AI 团队 —— 包括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和开源项目 —— 整合至 MSL,形成统一指挥的 “AI 帝国”。
新实验室由 Scale AI 前 CEO 亚历山大・王(Alexandr Wang) 担任首任首席人工智能官,GitHub 前 CEO 纳特・弗里德曼(Nat Friedman)负责产品落地。
两人曾在 Scale AI 的安全峰会合作,王擅长数据标注和工程落地,弗里德曼精于开源生态建设,被扎克伯格称为 “最佳拍档”。

- 非技术领袖的挑战
选择非计算机科学家领导 AI 部门引发争议。王的背景是数据标注而非算法研究,且 Meta 已有11 位 Llama 核心成员离职。扎克伯格强调王的 “创业视野” 能弥补技术短板,但这一决策可能加剧科学家不满。

OpenAI 首席研究官马克・陈直言:“Meta 在用资本替代技术积累,这是一场豪赌。”
- 开源与商业化的平衡
MSL 延续 Meta 的开源策略,向初创企业开放Llama 模型并提供每月 6000 美元支持。同时,扎克伯格计划通过广告和订阅服务变现,目标是到 2035 年将生成式 AI 收入提升至 1.4 万亿美元。这种 “开源引流 + 商业变现” 模式,试图复制谷歌安卓的成功路径。
人才战争:亿元薪酬的血拼
- 从 OpenAI “挖角” 的疯狂
过去一个月,Meta 从 OpenAI 挖走至少8 位核心研究员,包括多模态团队负责人余家辉、GPT-4 训练架构专家赵晟佳等。为吸引他们,Meta 开出1 亿美元签约奖金、独立实验室资源和直接向扎克伯格汇报的权限。OpenAI 的苏黎世团队几乎被挖空,部分项目被迫暂停。

- 行业薪酬的天花板
AI 人才战演变为 “亿元俱乐部” 较量:OpenAI 顶尖研究员年薪超1000 万美元,谷歌 DeepMind 提供2000 万美元薪酬 + 非周期性股权,Meta 的 “超级智能团队” 薪酬包则是原 OpenAI 的三倍,还包含项目分成。一位研究员透露:“这样的条件很难拒绝。”

- 人才流动的蝴蝶效应
人才流失迫使 OpenAI 调整策略:暂停部分项目让员工 “休整”,推出 “创造性留任方案”,甚至租用谷歌 TPU 芯片缓解对微软算力的依赖。曾经的竞争对手开始合作,行业格局正在重塑。
资本竞赛:数据中心的军备竞赛
- 290 亿美元的算力豪赌
Meta 计划在路易斯安那州建设西半球最大的数据中心(面积相当于 1700 个足球场),专门训练下一代 AI 模型。
为此,公司寻求290 亿美元融资,2025 年资本支出将达720 亿美元。对比来看,微软对 OpenAI 总投资 130 亿美元,OpenAI 联合软银计划投资5000 亿美元建设 “星际之门” 数据中心网络。

- 算力焦虑的背后
扎克伯格的紧迫感源于Llama 4 的失败—— 这款对标 GPT-4 的模型因表现不佳被推迟发布,更大的 “Behemoth” 模型也陷入瓶颈。为弥补短板,Meta 加速自研芯片,并考虑采用谷歌 TPU缓解英伟达 GPU 的供应压力。
- 超级智能的定义之战
“超级智能” 尚无统一定义,但通常指超越人类的全方位智能。Meta 将其定义为 “人人拥有的个人超级智能”,试图通过社交网络和硬件设备(如 Ray-Ban 智能眼镜)普及。然而,这一愿景面临伦理争议:AI 过度介入生活可能加剧社会孤立,而超级智能的决策透明度仍是未解难题。
豪赌的未来
扎克伯格的 AI 战略是一场 “赢者通吃” 的豪赌。Meta 的季度广告收入超 400 亿美元,为其提供了持续输血的能力,数据中心和人才储备则是护城河。
但技术瓶颈、人才整合难题和伦理风险如影随形。正如谷歌 DeepMind 联合创始人谢恩・莱格所说:“超级智能的到来可能比想象更快,但如何控制它的影响,才是真正的挑战。”

这场竞赛中,Meta 的激进策略正在改写规则。无论初创公司还是科技巨头,都需重新评估生存空间。在算力、人才和资本决定胜负的时代,扎克伯格的每一步,都在为 AI 的未来划定新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