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谈到“独角兽”创业公司,基本都会想到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市场。但在互联网普及之初,欧洲曾是重要的创业热土,而其中一个代表性国家的名字可能中国人更陌生——爱沙尼亚。
诞生于波罗的海小国的通讯革命
2023年5月5日,微软宣布停止 Skype 服务的消息让不少老网民唏嘘。
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故事始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小国爱沙尼亚。这个人口仅130万(相当于两个天通苑)的国家,曾用一场 “虎跃计划” 孕育了改变世界的通讯革命。
上世纪90年代,刚脱离苏联的爱沙尼亚面临发展困境。时任总统梅里、教育部长阿维克索和驻美大使伊尔维斯发起 “虎跃计划”,目标是在1996年让所有学校配备电脑、接入互联网,甚至要求教师用电子课件授课。

小学生在学习机器人技术
这在当时的中国还处于 “穿鞋套进机房” 的年代,爱沙尼亚却已把数字化刻进国家基因。 为何叫 “虎跃”?因为亚洲四小龙的英文名是 “Four Asian Tigers”,这个小国想借技术突围。
计划执行效率惊人:2001年,全国学校完成数字化改造;2005年,爱沙尼亚成为全球首个电子投票国家,甚至开源了电子政务系统代码。
到2023年,信息产业占 GDP 的7.6%,2024年创业公司营收达39亿欧元。而 Skype,正是这场技术狂潮中最耀眼的浪花。
从盗版音乐到免费电话的野望
Skype 的核心技术源自一场 “盗版风波”。1999年,音乐共享平台 Napster 用 P2P 技术让用户免费交换 MP3,却因版权问题败诉。
这给了瑞典人尼克拉斯和丹麦人雅努斯灵感:如果把 P2P 技术用在网络电话上,去掉中央服务器,是否能规避法律风险?
2001年,他们推出类似 Napster 的音乐软件 KaZaA,果然成为全球下载量最高的软件,却仍被版权方追杀。
两人索性卖掉公司,单独成立 Joltid 公司保住 P2P 技术,开始寻找新方向。2003年,他们发现 P2P 能让语音通话通过网络传输,几乎不花钱。Skype 就此诞生。
名字源于 “Sky”(天空)和 “P2P”,本想叫 “Skyper”,却因域名被注册改为 “Skype”。

早期的PC版Skype界面
测试阶段有人吐槽 “对着电脑讲话很傻”,但免费打国际长途的诱惑太大:2003年9月上线当天下载量1万,一个月后用户破百万,2005年注册用户达2300万。
它的杀手锏有三个:用宽带代替国际通话线省钱;P2P 技术让通话延时极低;2004年就实现端到端加密,连警察都抱怨 “抓不到用 Skype 的罪犯”。
当时打越洋电话每分钟1美元,Skype 电脑间通话全免费,电脑打座机也仅收几分钱。这让全球电信公司恨得牙痒痒,却让网民省下巨额话费。
从26亿收购到沦为边缘工具
2005年,eBay 以26亿美元收购 Skype,开启了它被巨头摆布的坎坷路。创始人为何急着卖掉?
一方面,雅虎、微软等巨头已盯上网络电话市场,竞争压力剧增;另一方面,极客团队不懂商业化。唯一盈利模式 “Skype Out” 的定价,竟是两名员工用 Excel 花一晚拍板的。
eBay 收购后想把 Skype 和 PayPal 绑定,设想商户用 Skype 沟通、PayPal 付款,却完全没实现。

2007年,eBay 对 Skype 计提14亿美元资产减值,2009年创始人趁机以19亿美元回购,还玩了把 “技术绑架”:让 Joltid 公司起诉 eBay 侵权,每天索赔7500万美元,逼得 eBay 只能低价放手。
2011年,微软以85亿美元收购 Skype,看中的是它6亿注册用户(相当于当时 Facebook 的体量)。
但微软犯了和 eBay 一样的错:为适配移动端,强行放弃 P2P 架构改用云服务,导致通话延迟、隐私泄露,老用户大批流失。
2017年的改版更离谱:学 Snapchat 加滤镜、贴纸,把通讯工具改成 “社交平台”,结果全球评分暴跌至1星,月活从3亿跌到2300万。
2017年Skype灾难性的改版
与此同时,WhatsApp 靠移动端简洁体验拿下10亿用户,Zoom 在疫情中靠稳定视频会议崛起,连微软自家的 Teams 都成了 Skype 的竞争对手。
2020年,美国企业中仅15%用 Skype,27%选 Zoom,18%用 Teams,曾经的王者彻底边缘化。
消失的 Skype
尽管结局唏嘘,Skype 却在爱沙尼亚和欧洲埋下了创业火种。它的创始团队和员工后来被称为 “Skype 黑帮”:
创始人尼克拉斯创办风投机构,投资了《部落冲突》《愤怒的小鸟》等公司;
首位爱沙尼亚程序员简・塔林,是 DeepMind 和 Anthropic 的早期投资者;
员工创办的 Wise 成为欧洲知名跨境支付平台,Boat 则被称为 “欧洲滴滴”。

爱沙尼亚借此成为 “欧洲硅谷”,人均初创企业数和风险投资量居欧洲前列。但如今欧盟严苛的监管和美国巨头的垄断,让欧洲再难出现下一个 Skype。
正如创始人2013年所说:”希望十年后写 Skype 第二个十年的故事”,但微软用关闭 MSN 的方式关闭了 Skype。当工具沦为巨头战略的棋子,情怀终究抵不过商业逻辑。
Skype 的兴衰像面镜子,照出互联网产品的生存法则:技术创新是起点,但如何在巨头夹缝中保持独立调性,远比被收购更重要。
当微软把它改得面目全非时,用户怀念的始终是那个 “能免费打越洋电话的简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