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是怎么杀人的?
这不是危言耸听。今年入夏以来,全国多地高温预警频发,热射病、心梗、中风接连上热搜。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感觉:一出门就头晕眼花、胸口发闷,走两步就心跳加速,甚至晚上睡觉都心慌?
很多人以为这只是“热得不舒服”,但其实,不舒服的背后,可能是身体正在发出致命信号。
尤其是年纪稍大、有基础病的人群——气温每升高1℃,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就会升高2.1%。这是《柳叶刀·行星健康》2023年的研究数据,不是道听途说。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高温会直接威胁心脏和血管系统?我们是不是对天气的危害,太掉以轻心了?
误区太多了。有人说“我不喝热水,喝点冰的降温快”;有人说“热就多吹空调,凉快就没事”;还有人觉得“我年轻,不怕热”。这些看似合理的做法,背后可能埋着健康隐患。
从医生的角度看,很多热天里的“习惯”,其实是在一点点推高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心脏,可不是一台永远不会过热的机器。

中医有句话叫:“阳盛则热,汗出伤阳。”高温之下,人体阳气外泄,津液耗损,心气易虚;西医则指出,高温环境会导致血管扩张、心率加快、血压波动加剧——这些变化,对心脑血管就是一种持续负荷。
尤其是老年人,血管弹性差、代谢慢,更容易在高温下“撑不住”。
气温升高,为什么心血管受害最深?因为我们的身体,要靠“调节中枢”维持恒定状态。
一热,身体为了降温,就会扩张周边血管、加快心跳、排汗降温。

这个时候,心脏的工作量成倍增加,血液粘稠度也上去了,容易形成血栓。再加上汗液大量流失,钠钾电解质紊乱,血压忽高忽低。对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人来说,这就是一场灾难的前奏。
更严重的是,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在高温中已经“中招”了。
热射病不是一下子来的,它可能先是头痛、恶心、乏力,然后突然晕倒、抽搐,甚至多器官衰竭。心肌梗死呢?有时只是觉得胸闷、累,结果几个小时后人就没了。
我们在门诊见过太多这样的病例。一个57岁的退休老师,平时血压控制得不错,某天上午出门遛弯,回来觉得有点“中暑”,没在意,喝了点绿豆汤就躺下了。

结果下午就被120送来,心电图显示急性前壁心梗,抢救无效。
还有一位65岁的阿姨,夏天反复头晕、眼花,以为是低血压,结果其实是心律失常引发的脑供血不足。
她常年觉得“自己挺能扛热”,家里也不舍得开空调,说是“风吹着不舒服”,结果差点中风。
所以说,热天里那些“看起来没事”的行为,往往才是最危险的。

天热时不能做的事太多了,但最常见的几件,必须说清楚。
第一,不要骤冷骤热。很多人热得受不了,一进屋就开空调吹对着风口。这对心血管是极大的刺激,冷热变化太快会引起血管剧烈收缩,容易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
中医讲“寒邪客体”,西医说“温差诱发血管痉挛”,说的是一回事。
第二,别硬撑着不喝水。很多老年人怕夜尿,白天就少喝水。结果血液浓缩、血栓风险大增。尤其是服用利尿剂、降压药的老人,夏天更容易脱水。建议每天至少喝1500毫升以上的水,分多次小口喝,别一次猛灌。

第三,别在高温时段运动。很多人觉得清晨太阳还没出来,正好适合锻炼,其实那时候空气湿度最大,血压容易波动,也容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真正适合锻炼的时间,是傍晚气温下降之后,且运动量要适度,避免大汗淋漓。
第四,别盲目进补或服中药降火。有些人一热就开始吃各种“清热去火”的药,像黄连、牛黄、苦寒中药过量服用,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中医讲“寒热平衡”,不是一味清热就对。
第五,别忽视身体的“微妙信号”。夏天如果频繁头晕、心悸、乏力,哪怕只是轻微的,也要高度警惕,可能是心血管在“报警”。

其实,很多心血管病的高温诱发,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足够的医学常识和身体敏感度。身体不会说谎,它会通过出汗、心跳、乏力这些“小动作”告诉我们:我不行了。
中医强调“顺时养生”,夏天养心为主。心属火,火旺则伤心,要注意养神、养心、养气。午休、静养、清淡饮食、适度运动,都是对抗高温的好方法。
西医方面,则建议老年人夏季要定期监测血压、心电图,有条件的可以戴心率监测仪,尤其是患有心脏病、房颤、糖尿病的人群。药物方面也要注意调整剂量,防止脱水、电解质紊乱。

还有一点很容易忽视:情绪管理也很重要。夏天人的情绪更容易烦躁、焦虑,而这些负面情绪会通过交感神经影响心率、血压,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中医讲“怒伤肝、喜伤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最理想的状态,是形成一个“夏天健康习惯闭环”:早睡早起、规律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凉爽、定期体检、情绪稳定。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其实才是真正保命的大事。
医生常说一句话:“不是热死的,是被忽视的细节害死的。”愿你在这个夏天,不再被汗水和疲惫“蒙蔽”,而是用科学的态度去审视自己的身体变化。